2008年9月16日 星期二

文字與設計

文字是重要的文化元素,設計與文字搭上關係的比重很高,尤其在傳播訊息方面。
任何文字都會涉及形、音、義三個要素。形是視覺的、音是聽覺的、義是認知的。以下就以這三個分類來探討。

就形而言,中國有書畫同源的論述,可見古代的中國人之造字是跟做畫雷同的。
許慎在《說文解字》談到中文之造字有六法,第一項是象形。象形者,像形也。採用象形,對於自然物中容易區辨的對象,在訊息編碼及解碼間,最具效率。
但宇宙萬象,並非全然具象,所以要用到其他的五法,這五法所用到的字形之建構方式,有的是援用它字的,有的是約定俗成的。

文字在設計上要能突破,須找到可行的轉換方法 (transformation),這包括分合組、替代法等。援例如下:

偉大的轉換--倉頡輸入法
將文字納入設計的面向來思考,就得提到朱邦復的「倉頡輸入法」。他將中文結構分成以下五大類:
  • 哲學類:日、月、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。
  • 筆畫類:竹、戈、十、大、中、一、弓。
  • 人身類:人、心、手、口。
  • 部首類:尸、廿、山、女、田、卜。
  • 難字類:像齊字是由卜結合難字而成。
然後,再設定規則讓每個字至多只要五碼即可造成。

陳義郎的文字獸
陳義郎的文字獸作品,是設計與文化的重要範例,它將文字從傳統的書寫轉換為許多圖像的組合,再將該圖像轉化為木雕,再由木雕轉化為不锈鋼。


▲「萬」字轉化為眾圖像的組合

▲「萬」字的最終轉化為不锈鋼雕塑品。

2008年9月11日 星期四

參考書目

建議閱讀
  1. 覃冠豪(2014),文化創意淘金熱:The Fifth Innovation。台北:上奇資訊(上奇時代)。
  2. 花建 (2006),文化+創意=財富。台北:帝國文化。
  3. 陳郁秀、林會承、方瓊瑤(2013),文創大觀1:台灣文創的第一堂課,台北:先覺。
  4. 楊裕富 (1998),設計的文化基礎。台北:亞太圖書。
  5. 袁千雯、張茵惠、林育如、陳宗盈譯 (2004),Dominic Strinati原著,通俗文化理論,台北:韋伯。
  6. 龔永慧譯者,Tim Dant原著(2009),物質文化 Material Culture in the Social World。台北:書林。
  7. 陳坤宏(2005),消費文化理論,第二版。台北:揚智。
  8. 施百俊(2009),美學經濟密碼。台北:商周出版。
  9. 詹偉雄 (2005),美學的經濟:台灣社會變遷的60個微型觀察。台北:風格者。
  10. 張小海、尹甯寧譯 (2005),Brooks Peterson/著,文化智商。台北:良品文化。
  11. 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(2004),文化創意產業實務全書。台北:商周出版。
  12. 漢寶德 (2004),漢寶德談美。台北:聯經出版公司。
  13. 馮久玲 (2002),文化是好生意。台北:臉譜。
  14. 嚴長壽 (2008),我所看見的未來。台北:天下文化。
  15. 漢寶德,張振益等 (1999),科技與人文的對話。台北:雄獅美術。
  16. 姜一涵 (2005),易經美學十二講。台北:典藏藝術家庭。
  17. 閻蕙群、陳俐雯譯 (2004),Virginia Postrel原著,風格 美感 經濟學:美感是生活必需,風格是銷售必要。台北:商智。
  18. 李向慈,洪佼宜譯 (2003),人類的演化:基因、文化與人類的未來,Paul R. Ehrlich原著。台北:貓頭鷹。
  19. 王宏源 (1997),漢字形體源流。台北:文津。
  20. 周華慶 (1997),語言文化學。台北:生智。
  21. 朱侃如譯 (1997),Joseph Campbell原著,神話=The Power of Myth。臺北:立緒。
  22. 賴盈滿/譯 (2005),Karen Armstrong原著,神話簡史。台北:大塊文化。
  23. 王偉、劉國鵬譯 (2004),H. W. Von Loon原著,聖經的故事。台中:好讀。
  24. 陳天水 (1988),中國古代神話。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。
  25. 陳德中譯,(2004),Gustav Schwab原著,希臘神話的故事。台中:好讀。
  26. Don Slater (1997), Consumer culture and modernity, UK: Polity Press.
  27. Nicholas Mirzoeff (1999), An introduction to visual culture, New York: Routledge.
  28. Dick Hebdige (2003), Subculture: the meaning of style, London: Routledge.
  29. John Fiske (1989), Understanding popular culture, London: Routledge.
  30. Mike Featherstone (1998), Consumer culture and postmodernism, Sage Pubns.
網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