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10月28日 星期日

為快樂而設計

造求快樂是人性,古希臘的享樂主義(hedonism)就主張人生要追求極樂。不同的年代,人追求快樂的集體目標是不同的,例如21世紀,臺灣的社會主流價值變成修心養性、保健療癒、身心靈三位一體;講究知足常樂、安貧樂道,不同於二次世界大戰後主張生產、成功等。
基本上,快樂可以依循Maslow的需求層級而得,從生理到心理的,也有從個人到社群的。如此分類,可以畫出快樂的座標軸
橫軸:自己←→透過他人;
縱軸:感官←→較高層級的目標。
由以上二軸線畫分成四個快樂象限如下:
第一象限:利他的(altruistic)
第二限限:轉變的(transformative)
第三限限:知覺的(perceptive)
第四限限:功利的(utilitarian)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