俊良在課堂上介紹其遊西班牙的建築、室設及景觀,雖有一些新建築風格讓人眼睛為之一亮,或者說是引起注意力,但看了之後,卻無法心生快意感,究其原因,可能是太過於一致如一整排等高度等粗細的柱子,這樣的一致性,從心理學的觀點看是資訊的貧乏,表面看有很多柱子,其實只是一支柱子的一再重復,就像口中重復念一個字「柱」,其資訊只有一個,何其無聊。另一種可能是太突兀如圓滑的曲面驟添或切割稜角分明的長方塊,這種情況是增加訊息的複雜性。增加訊息的複雜性雖能增加我們的注意力,但卻加入不和諧的元素。在注意力平息之後,引起的是反感,例如,一首好聽的曲子突然出現雜音,引起注意卻使人生厭。有人說,建築是立體的音樂,良有以也。
俊良拍的許多建築或室設,確實有其可取之處,而他介紹高第在建造其建物時取法大自然的形與力的熱誠,就特別值學習。
從演進的觀點看,只要能在地球上的存活過的生物,不論其已絕種與否,都是千種選一的好設計,所以如聖經所說的 Whatever is, is right。
高第的建築,完全是有機造形,它沒有一再重復的單調性,也没有「旁生枝節」使人反感的複雜性。
好的設計,都可取法於天地,此乃與《易經繫辭》中「與天地相似,故不違」的想法是一致的。
延伸閱讀
馬之黃與楊裕富的對話
2007年11月29日 星期四
2007年11月23日 星期五
玉飾的文化觀
昨天下午三點半與趙老師到台中市文化玉市,易修、棋偉及進良在集合地點與我們會合。市場如多年前我造訪過的記憶那般,長條成列的攤位擺滿各色各樣的玉品及非玉貨色。由於是剛開市不久,顧攤的人數似乎比顧客還多,某個攤位播放的梵音滲入遠近人們的交談聲中,好像可以沖散此地商業行為的銅臭味。市集是傳統市場樣式,顯現在地的地攤消費文化,與鄰近的商圈之現代感形成強烈的對比,前者是老舊的,在地方文化的;後者是現代的,有國際感的。
我們在趙老師的引介下,坐在一位年輕愛玉人曾先生的攤位前,他外表魁武,穿著簡單的白色T 裇,左手腕有一串楬色佛珠,右手無名指戴著一只白色玉環。他的攤位左半部擺著一座壓克力階梯狀的陳列架,架上整齊地排列著不同色紋的玉環;攤位左半部則放了數只傳統的紋布包覆的掀蓋珠寶盒,盒內放著手工雕琢的貨色。
他詳細為我們介紹玉的種類、物理性質、產地分布及市場現況。玉的價格隨著2008年北京奧運以玉為奬牌而扶搖直上外,也使得玉的膺品行為更猖獗。談到如何分辨真偽時,連自認對玉的鑑別很內行的他最近也被騙﹣﹣買到非天然玉而是人工染色的玉。聽了他的故事,我好奇地問,文心玉市的玉品該有一半不是真的吧?他的回答是:「一半是太客氣了!」我打趣地說,難怪整本《紅樓夢》所稱呼的「寶玉」,實際上是「賈(假)寶玉」,眾人哄堂一笑。
至於如何鑑定玉的真偽,他說有鑑定機構,一次要價三千五百元以上,一般人不會為了買一瑰玉而願意花這筆開銷。所以,他認為自己把貨色訂在一萬元以下是合理的定位。
當被問到什麼是翡翠時,他向鄰近的貨主借來一只白金戒,上面鑲鉗著一片約1. 2 x0.6x0.4公分的玉,色翠質潤,市價三十八萬。它可以是富商名流的奢華行頭,也可以是投資保值的對象。
當被問到玉器的雕工時,曾先生的回答幾乎是大家都知道的﹣﹣台灣下訂,中國代工。他攤位上的雕作中,有雕龍、蝙蝠等,全是中國老師傅的技法,但樣式則明顯沒有現代感,且雕工也不是很精良。這樣的現狀是玉飾的隱憂,而解憂之道恐怕非加入文化及現代化是不行的。
我們在趙老師的引介下,坐在一位年輕愛玉人曾先生的攤位前,他外表魁武,穿著簡單的白色T 裇,左手腕有一串楬色佛珠,右手無名指戴著一只白色玉環。他的攤位左半部擺著一座壓克力階梯狀的陳列架,架上整齊地排列著不同色紋的玉環;攤位左半部則放了數只傳統的紋布包覆的掀蓋珠寶盒,盒內放著手工雕琢的貨色。
他詳細為我們介紹玉的種類、物理性質、產地分布及市場現況。玉的價格隨著2008年北京奧運以玉為奬牌而扶搖直上外,也使得玉的膺品行為更猖獗。談到如何分辨真偽時,連自認對玉的鑑別很內行的他最近也被騙﹣﹣買到非天然玉而是人工染色的玉。聽了他的故事,我好奇地問,文心玉市的玉品該有一半不是真的吧?他的回答是:「一半是太客氣了!」我打趣地說,難怪整本《紅樓夢》所稱呼的「寶玉」,實際上是「賈(假)寶玉」,眾人哄堂一笑。
至於如何鑑定玉的真偽,他說有鑑定機構,一次要價三千五百元以上,一般人不會為了買一瑰玉而願意花這筆開銷。所以,他認為自己把貨色訂在一萬元以下是合理的定位。
當被問到什麼是翡翠時,他向鄰近的貨主借來一只白金戒,上面鑲鉗著一片約1. 2 x0.6x0.4公分的玉,色翠質潤,市價三十八萬。它可以是富商名流的奢華行頭,也可以是投資保值的對象。
當被問到玉器的雕工時,曾先生的回答幾乎是大家都知道的﹣﹣台灣下訂,中國代工。他攤位上的雕作中,有雕龍、蝙蝠等,全是中國老師傅的技法,但樣式則明顯沒有現代感,且雕工也不是很精良。這樣的現狀是玉飾的隱憂,而解憂之道恐怕非加入文化及現代化是不行的。
2007年11月22日 星期四
漆陶人作品展觀後感
周二上午到豐原的台中縣立文化中心參觀陳文濱的漆陶作品,深為感動。感動的原因在於他在持續創作進程中,呈現其在「器」與「道」向上攀升的可貴現象。
就「器」的部份,他從「十八羅漢壼」的小品精雕,漆器的工法,以及晚近的眼耳鼻舌身等大件擠肧,可以看出他在「盡器」上的遞變。
在「道」的部份,他從羅漢壼上的人物擬狀到文字琢刻的意境舖造,再到佛經意涵的經營,可以看出他在「入道」上的努力。
在「十八羅漢壼」作品中,我感動於統一加變化的真諦。十八隻壼,每支壼的壼面精雕了羅漢像,各壼均有高度及長短不同的雙耳。排成一列的十八隻壼,各有各的個性,象徵各羅漢的傳奇性。
在「方圓之道」的作品中,我感動於他敢打破師授漆用之法--在陶胎上九層漆、抛光兼用鮮紅色--而有新的展現。
在談到好的作品要能創造象徵意義時,他的故事是值得深思的:
多年前,他的羅漢壼在台中市龍心百貨展售時,有顧客向櫃枱詢求無論如何要見作品主人一面,這位顧客在櫃枱足足等了半天以上,見面時,顧客的反應是「羅漢是神聖的,你怎麼可以讓人買去泡茶用?」他買壼是防他人褻凟了羅漢的神聖性。
他將這故事說給另一位收藏家聽,這位收藏家則認為「刻有羅漢的壼泡出來的茶會比較神聖!」
這兩位消費者讓陳文陳文濱在後續的壼作中都附一塊茶巾,他囑咐買者,這茶巾,只能專用於擦拭該壼,絕不能做它用如拭桌面等。不能接受此要求者,他不割愛羅漢壼。
從上述的故事,我認為「賦予意義」或「創造意義」是很重要的。創造意義,其實是「道」的核心之一,在設計實務上是很重要的,於漆陶作品亦然。
2007年11月6日 星期二
中寮柴窰觀後感
上午趙樹人老師開車載我、易修及棋偉到中寮,中途與連炳龍﹣﹣進專的學生,製陶十七年﹣﹣會合。連帶路,窰址在小叉路下了陡坡轉個小彎後才出現,四無人煙,遠近皆是聳立的檳榔林,綠意宜人。
簡易的鋼架與屋頂圍成可避雨的空間,右側栽種數顆一人高的厥類,大片的羽葉間卷藏待吐的嫰芽,嬌態百出。鋼架內,水泥地順坡而上,三公尺長的柴窰居正位,窰身像子彈,窰口呈拱門狀,窰尾矗立一磚砌煙囪。窰前地上有些半遺棄的陶製品及幾張塑膠椅和一套泡茶桌具。窰後方有一只貨櫃箱及簡易的儲藏室。空地處散放數堆廢木料及硬實樹幹切塊,供柴燒用。
明顯地,整個空間是簡單實用派,映照中寮居民的現實,尤其在九二一大地震之後。
今天有五位陶藝師從四面八方拿作品到此地來燒,一方面是在這裡三天三夜的燃煙不會干擾到任何居民,另一方面是符合經濟效益﹣﹣由多數人均攤顧窰燒柴的勞務和費用。
在等候窰主的期間,我們四個人尋寶似地東張西望,我看到窰上方的一只及膝高度的裂甕,特地找個位置,為它的唐朝仕女頭像寫真。
雜談中,連炳龍為我們解說柴窰的特性﹣﹣因窰燒溫化及柴灰落量的不可預測性,使肧土之金屬成分的還原呈隨機性,因而創造出不完全可預期的質感。我提議燒窰前後應有一些儀式,讓整個過程更有文化性或故事性,趙老師則認為這些儀式未免有求鬼神之疑。此處燒窰,從未用任何儀式。
簡易的鋼架與屋頂圍成可避雨的空間,右側栽種數顆一人高的厥類,大片的羽葉間卷藏待吐的嫰芽,嬌態百出。鋼架內,水泥地順坡而上,三公尺長的柴窰居正位,窰身像子彈,窰口呈拱門狀,窰尾矗立一磚砌煙囪。窰前地上有些半遺棄的陶製品及幾張塑膠椅和一套泡茶桌具。窰後方有一只貨櫃箱及簡易的儲藏室。空地處散放數堆廢木料及硬實樹幹切塊,供柴燒用。
明顯地,整個空間是簡單實用派,映照中寮居民的現實,尤其在九二一大地震之後。
今天有五位陶藝師從四面八方拿作品到此地來燒,一方面是在這裡三天三夜的燃煙不會干擾到任何居民,另一方面是符合經濟效益﹣﹣由多數人均攤顧窰燒柴的勞務和費用。
在等候窰主的期間,我們四個人尋寶似地東張西望,我看到窰上方的一只及膝高度的裂甕,特地找個位置,為它的唐朝仕女頭像寫真。
雜談中,連炳龍為我們解說柴窰的特性﹣﹣因窰燒溫化及柴灰落量的不可預測性,使肧土之金屬成分的還原呈隨機性,因而創造出不完全可預期的質感。我提議燒窰前後應有一些儀式,讓整個過程更有文化性或故事性,趙老師則認為這些儀式未免有求鬼神之疑。此處燒窰,從未用任何儀式。
五位陶藝師陸續來到,他們從車上搬出作品,拆包,為胚品塗鋁粉和隔離石,每件作品都是他們細心呵護和辛勞的心血。作品入窰過程中,一位師傅因不小心,使一件作品墜地成碎片,委實令人心痛。他們說,這是常有的事,這代表什麼文化﹣﹣粗心的文化嗎?
看五位師傅的肧土作品,感覺他們是以此謀生而已,因為其作品看不到任何象徵文化。他們的作品能與文化搭上邊的是技術文化,即陶工技術與柴燒技術。這當然有其深度及價值在,但容易大量複製。雖然,其作品如茶壼、花瓶等是我們生活文化的一部份,但因存在太多的普遍性,所以看不出文化的顯著面。他們付諸心力在例行性工作而非創造性工作。說文化,他們還得挹注新的源泉,除技術面外也要有觀念面。於是乎,「形而下者謂之器,形而上者謂之道」指出大方向之所在,他們要增強的是道的部份,道在何處,古聖曰:「百姓日用而不知」,換成今天的說法,就是從常民生活中找出文化基因,再把這些基因複製、變異。能夠如此,就符合孔子所說的:「雖小道,必有可觀者焉。」
另附:
一周後,出窰作品與土胚明顯不同,目睹它們,雖有些感動,但心頭為之一震的強烈感卻一點也没。
看五位師傅的肧土作品,感覺他們是以此謀生而已,因為其作品看不到任何象徵文化。他們的作品能與文化搭上邊的是技術文化,即陶工技術與柴燒技術。這當然有其深度及價值在,但容易大量複製。雖然,其作品如茶壼、花瓶等是我們生活文化的一部份,但因存在太多的普遍性,所以看不出文化的顯著面。他們付諸心力在例行性工作而非創造性工作。說文化,他們還得挹注新的源泉,除技術面外也要有觀念面。於是乎,「形而下者謂之器,形而上者謂之道」指出大方向之所在,他們要增強的是道的部份,道在何處,古聖曰:「百姓日用而不知」,換成今天的說法,就是從常民生活中找出文化基因,再把這些基因複製、變異。能夠如此,就符合孔子所說的:「雖小道,必有可觀者焉。」
另附:
一周後,出窰作品與土胚明顯不同,目睹它們,雖有些感動,但心頭為之一震的強烈感卻一點也没。
訂閱:
文章 (At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