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年11月23日 星期五

玉飾的文化觀

昨天下午三點半與趙老師到台中市文化玉市,易修、棋偉及進良在集合地點與我們會合。市場如多年前我造訪過的記憶那般,長條成列的攤位擺滿各色各樣的玉品及非玉貨色。由於是剛開市不久,顧攤的人數似乎比顧客還多,某個攤位播放的梵音滲入遠近人們的交談聲中,好像可以沖散此地商業行為的銅臭味。市集是傳統市場樣式,顯現在地的地攤消費文化,與鄰近的商圈之現代感形成強烈的對比,前者是老舊的,在地方文化的;後者是現代的,有國際感的。
我們在趙老師的引介下,坐在一位年輕愛玉人曾先生的攤位前,他外表魁武,穿著簡單的白色T 裇,左手腕有一串楬色佛珠,右手無名指戴著一只白色玉環。他的攤位左半部擺著一座壓克力階梯狀的陳列架,架上整齊地排列著不同色紋的玉環;攤位左半部則放了數只傳統的紋布包覆的掀蓋珠寶盒,盒內放著手工雕琢的貨色。
他詳細為我們介紹玉的種類、物理性質、產地分布及市場現況。玉的價格隨著2008年北京奧運以玉為奬牌而扶搖直上外,也使得玉的膺品行為更猖獗。談到如何分辨真偽時,連自認對玉的鑑別很內行的他最近也被騙﹣﹣買到非天然玉而是人工染色的玉。聽了他的故事,我好奇地問,文心玉市的玉品該有一半不是真的吧?他的回答是:「一半是太客氣了!」我打趣地說,難怪整本《紅樓夢》所稱呼的「寶玉」,實際上是「賈(假)寶玉」,眾人哄堂一笑。

▲玉不琢不成器。(圖片由趙樹人提供)

至於如何鑑定玉的真偽,他說有鑑定機構,一次要價三千五百元以上,一般人不會為了買一瑰玉而願意花這筆開銷。所以,他認為自己把貨色訂在一萬元以下是合理的定位。
當被問到什麼是翡翠時,他向鄰近的貨主借來一只白金戒,上面鑲鉗著一片約1. 2 x0.6x0.4公分的玉,色翠質潤,市價三十八萬。它可以是富商名流的奢華行頭,也可以是投資保值的對象。
當被問到玉器的雕工時,曾先生的回答幾乎是大家都知道的﹣﹣台灣下訂,中國代工。他攤位上的雕作中,有雕龍、蝙蝠等,全是中國老師傅的技法,但樣式則明顯沒有現代感,且雕工也不是很精良。這樣的現狀是玉飾的隱憂,而解憂之道恐怕非加入文化及現代化是不行的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