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年12月27日 星期四

老樹根魔法木工坊訪後感

雙線道的右車道很突兀地出現一幢建築物,就是我們要走訪的「老樹根魔法木工坊」,進入鐵皮屋圍成的建物是各色各樣的木製品販賣場。
工坊的創辦人兼負責人江經理下樓親自接待,引導我們去看他的文化創意經營的歷程和成果。穿過賣場到屋後,正中央有他大嫂的長條狀田地,切割成數塊,夾雜種著時菜,一些蝶兒飛舞其間。田地的左側有一條柏油路,柏油路的另一邊是民宅的後壁。田地的右側,有幾處屋舍是工坊的重鎮,我們繞過緊臨工坊賣場之工廠廠後的木板步道,來到一間開放式的工作坊,漂流木枝織列成籬,籬上散佈著具鳥形的漂流木塊,漆色成不同的鳥。江經理描述了一些世界的鳥的故事。
▲由漂流木塊漆成的彩色鳥棲在木籬上看出坊主的創意。

接著來到舊三合院,一間五六十年歷史的土角厝轉成為獨角仙的養殖房,房外有兩雙巨大的獨角仙木刻。之後,我們參訪魯班益智館,館旁依然有舊木工廠房的設備,但看不到堆積如山的成品或物料。空曠的廠房內,數位師傅正在做些創意產品﹣﹣長板凳上的棋盤。
在魯班益智館看完該館成立的影片介紹,我們得知這是一家從生產木工玩具,轉到大型戶外木工遊樂場,再轉到文化創意產業的例子。這轉變過程中,有生產及行銷的大時代宿命﹣﹣台灣須把從傳統的代工轉移到大陸,而原有的工廠及人才,必須另謀出路。謀出路的途徑之一是以文化為基底另創產業,這種轉換是一種進化行為,適者生存,不適者必亡。
老樹根魔法工作坊的轉型是適者生存的模範之一,江經理謙稱小成,但仍有許多困境及待改善:
  • 整個工作坊受限於現址周遭的零亂景觀,加上工作坊的零落散布,動線不佳。
  • 當區域性的工作坊是可行的,但很難成就吸引外國觀光客的景點。
  • 建物佔據道路的一半讓人覺得該店有侵路權之不良印象,有待與市府協商解決。
  • 整個工作坊的識別系統及園區識別亟須改善。
  • 木工產品的開發須源源不斷。
  • 具文化意涵的木工商品須努力開發。

沒有留言: